公共文化服务"苏州模式" 构建"15分钟文化圈"

王学容;朱金龙 2008年09月12日10:03 文汇报

  在2004年6月,苏州市委、市政府颁布了《“文化苏州”行动计划》。经过4年多的建设,苏州的公共文化实现了设施网络化、资源信息化、服务人性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州模式”。

  图书馆也开“连锁店”

  自从苏州图书馆开了“连锁店”,家住平江区的小张再也不必长途跋涉到沧浪区,而是直接选择离家很近的平江历史街区的苏图分馆。在这里,她可以享受到苏州图书馆总馆的一切图书信息资源,而且还能与苏图实行“通借通还”,省却了来回奔波之累。

  苏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成从武介绍说,分馆由总馆统一管理,实行“总分馆制”后,图书资源得以共享,节省了购书总费用,缓减了苏州图书馆总馆的超负荷运转,方便了读者,苏州图书馆的读者也从每年180万人次跃升为300万人次。

  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制”被中国

  图书馆协会誉为“苏州模式”。目前,该模式已建立了9个分馆和18个流通点以及15个未成年人流动图书大篷车服务点,苏州所辖各市(县)和吴中区图书馆也已建分馆31个。数字图书已在全市实现共享,预计到2010年,图书馆所有图书将在全市完全实现全流通。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三次评估定级中,苏州市馆和6个县(区)级馆被评为一级馆。张家港、常熟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试点县。

  建成“15分钟文化圈”

  在苏州全市,城乡居民出户步行约15分钟,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提供的服务。

  如今,苏州全市共有县、区级博物馆、美术馆25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10个,乡镇街道文化馆站97个,建成各类农村儿童文化园25个,全市大小文化广场近百个,其中4个广场被评为全国“特级文化广场”。据有关部门统计,苏州全市已建成公益性文化设施120万平方米,人均0.2平方米。“十五分钟文化圈”的框架基本形成。

  据介绍,苏州在努力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同时,以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苏州市演出中心、苏州美术馆新馆、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国刺绣艺术馆等为代表的地标性文化建筑拔地而起。每年举办的苏州阅读节、苏州国际旅游节等节日,承办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民间艺术山花节等大型活动也丰富了苏州的公益文化内容,推动着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

  免费移动“数字电影院”

  苏州的乡村田头、小街小巷、外来工集体宿舍,数字电影放映队都会一一走到。放映队一到,老百姓可开心了,因为有免费的、清晰的好电影可看。“数字电影院”的出现,使电影与普通老百姓零距离。

  从2005年苏州实施数字电影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四进工程”以来,像这样的数字电影放映队,苏州市区就建了44个,覆盖7个区近30个乡镇。每年放映数字电影近万场,观众约300万人次。5个县级市拥有17个数字电影放映队,全年放映免费电影近2000场。数字电影片源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提供,每月选片10部左右。

  移动“数字电影院”一次性投入的设备和每年的电影版权由两级财政各承担50%,放映员收入等费用由区、镇承担,维修、装片、管理、宣传等费用由市场运作解决。这种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也被电影界赞为“苏州模式”。

  据悉,苏州有上千支业余文艺表演团队活跃在城乡。村镇建的评弹书场天天演出,专业剧团送戏下乡,均由政府“埋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