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剧院设计者约恩·伍重辞世 享年90岁(图)

蔡晓玮 2008年12月01日11:12 东方早报

  提起“悉尼之魂”,几乎没有人会怀疑,那就是悉尼歌剧院——这一去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20世纪最伟大建筑之一也被誉为“澳洲之花”。

  11月29日,作为“澳洲之花”的设计者,当代最杰出的建筑设计师之一丹麦建筑师约恩·伍重(Jorn Utzon)安然在睡眠中辞世,享年90岁。伍重一生设计过不少建筑名品,获得过包括普利兹克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建筑设计大奖,其设计风格也被认为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古籍《营造法式》渊源极深。

  他总是领先于他的时代,当之无愧地成为将过去的这个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现代主义者之一。

  ——普利兹克奖评语


  90岁的伍重是在睡眠中去世的。当时,其家人都陪伴在他身边。伍重最近接连做了几次手术,从11月26日起他就感到身体极为不适,随后被送往位于哥本哈根北部的一家医院。据透露,丹麦将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一伟大的建筑师,悉尼歌剧院也将举办纪念活动。

  曲折的“悉尼之路”

  伍重1918年出生于丹麦,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二战”后他逃往瑞典,在那里的建筑工作室当小职员,后又去了芬兰,与阿尔瓦·阿尔托一起工作。以后的十多年,他游历了中国、日本、墨西哥等。

  悉尼歌剧院的传奇始于1957年,当时,38岁的伍重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只在丹麦有过一次实践。他的方案在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的方案中被大赛评委选中,当时的媒体称之为“用白瓷片覆盖的三组贝壳形的混凝土拱顶”——而当时,澳大利亚没有人听说过伍重这个名字。他做悉尼歌剧院方案时,都没看见过悉尼现场环境,只是看了些港口的照片。

  伍重方案中选的消息传到他的耳朵时,他自己也吃惊不小。宣布中奖后6个月,伍重来到悉尼。

  然而,这座建筑从开始施工直到1973年才建成,历经14年之久,耗资1.2亿美元。耗时如此之长的原因是其间并不顺利。1966年,在歌剧院的施工过程中,新南威尔士州政府以财政困难为由要求伍重修改设计方案,压缩建筑资金,但追求完美的伍重无法接受这一意见,与当时的建筑部长吵翻之后,辞职离开澳大利亚。后来的工程由澳大利亚建筑设计师协助进行。悉尼歌剧院于1973年全面竣工。自离开之后,伍重再也没有重登这块大陆,亲眼看看这座闻名遐迩的建筑奇迹。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澳大利亚人也越来越认识到伍重的价值,伍重也于1999年与悉尼当局达成和解,并重新设计了悉尼歌剧院的新西柱廊。

  热衷于中国文化

  学生时代的伍重就开始热衷中国文化。求学时,伍重从两位建筑教师那里接受了大量中国文化资讯。

  据曾协助伍重的建筑师回忆,伍重当时在悉尼的办公室里一直放着《营造法式》,并经常翻阅,从中寻求灵感。1958年,伍重在悉尼差旅的归途中曾来到中国,并在北京拜会了建筑大师梁思成,当面请教了有关《营造法式》的问题。

  伍重对名利并不看重,然而荣誉依然接踵而来——2003年,伍重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评委弗兰克·盖里说:“选择约恩·伍重作为普利兹克奖得主是非常重要的。伍重的悉尼歌剧院走在了时代的前端,超越了当时技术的局限。这是我们的时代里第一件带来如此广泛影响的建筑作品。”

  “所有设计方案都有自己的出发点,不能够轻言否定。至少不能将他们扔进废纸篓。”约恩·伍重说,“它(悉尼歌剧院)就在我心中,是我生命的一大部分。”

  伍江:他告诉我们建筑不仅只承担物质功能

  伍重世界级的作品其实只有悉尼歌剧院一个,在此之前,他的作品一直是北欧风格,比较朴实。在1960年代,建筑师仍然遵循功能至上的原则,功能、结构与经济的合理性被作为建筑成立与否的评判标准,而悉尼歌剧院在当时从这三点来看都是不合理的,但是它却成了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的象征,得到了大家的喜爱。现在,我们很难想象悉尼甚至澳大利亚没有悉尼歌剧院会是什么样。我想,悉尼歌剧院的成功说明了建筑不仅仅需要满足物质的功能要求,它还凝固了精神需求。在悉尼歌剧院建成以后,建筑学界开始讨论为什么这样一个建筑,并不能满足物质上的功能性,却还是得到公众的认可,结果发现,所有的在人类历史上留下印迹的伟大建筑,它们的精神性都超越了物质性。

  其实,现在,中国评论界仍然在重复这种争论,像一系列的建筑如鸟巢、水立方、CCTV大楼,都因为它们在功能、结构和经济上的不合理性遭到质疑。当然,绝大多数的建筑都应该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但是,有一部分建筑将承载更多的文化和精神意义。像奥运会,当然也能在一个普通体育馆里举行,但是就完全不能像鸟巢那样让全世界惊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伍重的建筑理念和曲折经历在今天仍然是有借鉴价值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