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女指挥家王瑾:合唱并非集体歌唱(图)

2009年05月27日13:29 东方早报

  5月26日晚,青年女指挥家王瑾在复旦大学学生艺术馆举行了一场题为《美妙合唱(Amazing Chorus)》的讲座音乐会。复旦大学是上海市大学生合唱基地,多年来受到马革顺、肖白等指挥大师的指导,备受各界关注。作为马革顺关门弟子的青年指挥家王瑾,昨晚在复旦的公开演讲中重新定义了“合唱”一词,她认为,合唱的希腊文原义不是集体歌唱,而是载歌载舞,后来逐步发展为唱诗班。

  在讲座音乐会中,王瑾不仅直言中国合唱事业的尴尬现状,还宣布今年10月24日和11月7日,将指挥其创办的百格合唱团,在东方艺术中心和贺绿汀音乐厅连续演出两场题为“生命如歌——世界合唱地图”的合唱音乐会,用声音展现五大洲的迥异风情,为2010年世博会奏响序曲。

  王瑾认为,中世纪的圣咏,是从单声部音乐到多声部音乐发展的第一步,预示着西方音乐将逐步挣脱依附语言的单线条思维传统的束缚,进入纯音乐性的和声发展的新天地。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合唱逐渐成为正式场合的必要环节,加入了规则与控制,以干净、匀称、节制、和谐、敬虔的形象示人,更注重形式美。到了十六七世纪的巴洛克时期,声乐显示出其在强弱气息变化上的优势,合唱声部内部的变化逐渐丰富,同时受到当时建筑、绘画等艺术风格的影响,成为合唱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清唱剧、康塔塔等独特的合唱形式都出现在这个时候。之后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时代,涌现出大批众所周知的音乐家,均有涉及合唱作品,从莫扎特的圣体颂到贝多芬的欢乐颂。直到今日,随着爵士乐、布鲁斯以及现代流行音乐的兴起,合唱的演绎方式和发声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声音具有爆发力,存在一定的硬度和张力,从敏感到夸张,力度变化幅度大,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重视彰显个性及对于爱、怒、哀、乐的直接表达,出现了一系列无词合唱,甚至可以完全用人声模仿整个乐团的音效。

  王瑾也大胆道破中国合唱事业的尴尬现状。她认为,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合唱事业一直停留在群众咏唱和歌剧伴唱的单一形式上,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有专业团体排练一些中文艺术歌曲。国内合唱爱好者熟悉的曲目也仅限于国外早期的宗教歌曲和国内的大众合唱曲目。在中国合唱界泰斗马革顺的支持下,王瑾已经开始致力于将真正的合唱艺术向更大众更普及的方向发展,一面引入世界各地各种风格的合唱作品,一面鼓励与邀约中国作曲家多出合唱新作,并积极培养年轻有活力且基础扎实的合唱团体,兼容并蓄,希望中国的合唱艺术能够逐步与国际舞台接轨。而今年10月24日和11月7日的“生命如歌——世界合唱地图”的合唱音乐会将是一个开始。

  王瑾在讲解的同时,还现场指挥复旦大学合唱团现场示范巴赫、帕列斯提利那、蒙特威尔第等人的作品,使观众直观地了解不同时期曲目的表演形式和发声方法,同时也演绎了现代作曲家一系列布鲁斯、爵士、流行等多种风格的作品。

青年女指挥家王瑾
青年女指挥家王瑾

  王瑾简介

  王瑾出身于音乐世家,现为中国合唱协会理事,先后在中国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获得合唱指挥学士和硕士学位,师从我国合唱指挥界两位重量级人物——吴灵芬教授和马革顺教授,对早期合唱和现代作品的指挥都有较深的造诣,曾带领多个高校合唱团和机关合唱团获得国内外比赛大奖,其一手创办的“百格合唱团”近年来更因在国内首推早期合唱作品、中国当代原创合唱和人声乐团,受到音乐界和本地观众的热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