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缸与一瓶酒
八十年代初期,邯郸矿务局。
一位矿工积攒了半年的午餐票,到矿区杂货铺换了一口大缸。向领导请了两天假,准备把缸扛回30多里外的涉县家中。当他翻过几座山回到家中,夕阳已经即将落山。欢笑的儿女迎出来,他忙不迭地将缸放下时,却因为太累太饿失手打碎了缸。
懊恼不已的矿工甚至连碎掉的缸都没来得及收拾,就踏上了回程,为的只是在天亮前赶回矿上,好赶上6点的班,把损失补回来。凌晨5点钟,矿工终于奔到了矿山,顾不上喘气就换上衣服下了井。孰料,惨剧发生了——因为疲累导致疏忽,他的一条腿被砸断。
王社平知悉了发生在工友身上的惨剧后,唏嘘不已。他不停地问着自己:“煤矿工人为企业发展和国家能源需求付出了汗水甚至是血的代价,那么他们的收获与付出是不是成正比?”
当王社平就任邯矿局长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搞好企业,让职工过上好日子”。这一信念,贯穿了王社平主导的历次联合重组活动,也成为驱使他不断带领企业做强做优的原动力之一。冀中能源成立后,这一想法被上升为企业发展理念,即“企业发展,造福职工”。
冀中能源的多数领导,包括王社平、党委副书记高同燕、原党委副书记单天国等在内,多半是矿工出身。他们很清楚,煤矿工人尤其是井下工人的劳动强度很大、危险系数偏高,需要充足的营养。“以前煤矿习惯的做法是给矿工发营养补贴,但后来我们观察发现,有些矿工为了多挣钱,舍不得吃好的。这显然不利于矿工身体安全和井下作业安全。”单天国介绍说。
为此,王社平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决定,为冀中能源全体井下职工提供免费营养餐——最初集团按每人每餐6元的标准掌握,各矿再根据自身情况给予4-8元补贴,这一部分资金直接划拨到食堂,矿工升井后可直接享用饭菜。为了增强效果、逼着矿工吃好点,冀中能源规定“不许退钱,不许买别的”。
记者在邢东矿采访时看到,一批井下作业工人正在营养餐食堂就餐。菜蔬搭配合理,鸡、鱼、肉俱全。主食花色繁多,饺子、米饭、面条、烙饼都有。
改善职工膳食的同时,冀中能源也在不断改善职工的住宿条件。
长期以来,由于收入低等多方面原因,矿工无力修建像样的房屋,只得在矿区搭起简易的窝棚。久而久之,峰峰、邯矿、井矿等老旧煤矿附近,形成了大片的棚户区。这些简易建筑不安全、不卫生,夏不能遮阴,冬不能御寒,严重影响了职工的生活质量。
随着冀中能源企业实力的壮大,以王社平为首的领导班子决定拿出200亿元开展沉陷区和棚户区改造工程。据悉,这项工程将涉及石家庄、邯郸、邢台、张家口4个市6个矿区,20多个小区,可使9万名职工群众受益。按照规划,到2013年,“两区”治理改造将初步完成。届时住房困难职工的居住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
河北省国资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冀中能源已完成安居住房14229套,其中回迁入住8623户,分别占国资委所属企业的53%和54%。
冀中能源组建过程中和组建后,涨工资的旋律,就始终在集团内回响。
在冀中能源成员单位中,有5户企业曾经名列煤炭行业36户特困企业榜。由于亏损,大部分企业常年拖欠职工工资,井矿公司曾一度拖欠职工工资长达20个月,职工生活极为困难。集团组建后,职工收入每年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截止2011年底,冀中能源平均工资达到了6.3万元。其中华北制药则实现了工资翻番。
一系列的民生举措,不仅给职工带来了切身的实惠,也促进了整个集团的快速融合。
2010年春节,王社平到华药集团看望坚守岗位的一线职工。一位华药老员工特意拿出自己珍藏了13年的一瓶家乡酒,执意让王社平尝尝:“饺子就酒,越喝越有。感谢冀中能源集团带给我们幸福生活……”
倍受感动的职工开始用出色的工作业绩回报单位。华药的“扭亏为盈攻坚战”打响后,员工自发用业余时间维修生产线,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在邯矿,员工主动请缨,要求到条件更艰苦的省外煤矿创业;在井矿,员工拼搏奋斗,让这家百年老矿重新焕发生机……
吕梁铁汉
2009年年初,一支队伍冒着风寒,从太行山麓的邯郸来到吕梁山中。
这支共19人的队伍,是冀中能源邯矿派出的作业分队,主要负责山西兴县金地煤矿项目的创业。领头人叫刘保兰,一个在煤炭行业摸爬滚打了二三十年的汉子。
这里环境艰难——矿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偏僻闭塞,冬季最低温度超过摄氏零下30度;矿区没有一处像样的建筑物,办公、住宿全是在窑洞里;下井时,100多米的立井竖梯完全依靠手攀脚爬;由于当地降雨稀少,矿区用水都十分困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年过半百的刘保兰白天要下井勘察现场,要到周边寻找水源地,晚上还要挑灯夜战,为煤矿规划未来。他也因此被同事称为吕梁铁汉。
刘保兰和18个矿工弟兄的心血没白费。半年后,矿区找到了水源地;一年多以后,矿区具备生产条件。2010年就实现产量50万吨,利润6000余万元。
如今,金地煤矿已经从一个废弃的个体小煤窑,变成了一个年产300万吨以上、盈利超过3个亿的现代化大型矿井,并打破了冀中能源集团公司月单产历史最高纪录。对此,刘保兰说:“不干则已,干就干出个样子来,向领导和职工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从2006年开始,冀中能源开始不断地在省外“开疆拓土”,获取优质煤炭资源。截至目前,冀中能源已经在山西、青海、内蒙、新疆等地拥有几十处煤矿项目。与金地煤矿情况类似,这些外埠煤矿基本条件、自然条件多数比较艰苦,有些还是合资企业,且普遍远离总部。这为冀中能源的管控带来了不少挑战。
对此,王社平认为,集团文化是增强集团凝聚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维系企业集团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发展,文化为根”“要依靠文化来凝聚力量,创造辉煌。”因此,几年来,在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冀中能源逐步构建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集团文化。
在塑造集团文化过程中,王社平特别提出,既要考虑子公司企业文化和母公司企业文化的统一性、整体性,又要兼顾子公司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既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冲突,搞好文化融合,又要创新集团文化,传承、保留、吸纳各子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传统和精髓。
在此基础上,冀中能源提炼出了“不断创造历史”的核心价值观、“挺进世界500强”的企业目标、“奉献优质产品、创造幸福生活”的企业使命等9条内容为载体的冀中能源“聚和”文化体系。
守护笑脸
在邢东矿皮带车间,有一张职工情绪管理看板。每一个矿工的名字后,都有三张表情。记者看到,职工李兰卿的名字后边贴着两张苦脸,一张笑脸。其他人的名字后,都是三张笑脸。
这是邢东矿开展的一项特色工作。即每个职工下井前,要由职工本人和班组长对其情绪进行评估,再通过电话联系职工家属进行第三方评估——情绪好贴笑脸,一般贴平脸,情绪不好给张苦脸。
“两张笑脸的,要密切关注,由班组长全程带在身边。”邢东矿矿长苏建国介绍说,像李兰卿这样只有一张笑脸的,不准下井,因为情绪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出事故。
除了这面被职工称为“笑脸墙”的情绪看板,邢东矿还在矿区广泛开展了学唱安全歌,制作夫妻安全寄语墙等活动,以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
“这些内容,都是冀中能源党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冀中能源党委副书记高同燕介绍说,由于安全是煤矿企业的头等大事,因此在开展党建活动时,冀中能源也将安全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