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湖口青阳腔专家-刘春江

2013年06月07日10:18  新浪资讯

  记者:刘老师,您作为青阳腔的专家,对青阳腔做了很多年的研究工作,也很热爱这门艺术,那么请您跟我们谈谈这门艺术,首先谈一谈青阳腔的由来吧。

  刘春江:青阳腔形成于明代,发源于安徽省池州地区的青阳县,起初是江西的弋阳腔流传到这个地方后,与当地的戏曲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韵调相结合而成。在明代中叶时,安徽的商业相当有名,徽商也就把青阳腔带了过来。因为商人要招揽生意,演戏大家才来看,所以那时候就从水路把青阳腔带到了赣北(就是湖口)。

  记者:您刚才说道青阳腔是起源于安徽,那么它又是为什么在湖口广为流传又存在至今的呢?我想它可能不光是因为商业的原因,是否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呢?

  刘春江:是的,因为在清朝时,安徽是清廷与太平天国的战场,逃出来的人很多,因此青阳腔也随之传到了湖口,而湖口人民从古就喜欢戏曲、文学,青阳腔传来之后很快就与本地的民间音乐、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生活生产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当地老百姓都很喜欢,戏剧的剧本基本都是演的老百姓的事,包括三国戏、聊斋戏都是老百姓非常喜欢的剧目,又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宗教信仰融为一体,因此一直流传至今。

  记者:我知道京剧是形成于清代,并且听说过一些传言说青阳腔是京剧的鼻祖,请您讲一下青阳腔对京剧产生了什么影响?

  刘春江:青阳腔形成以后,就产生了徽剧。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在北京演出,就和北京的戏曲结合产生了京剧,用当地的话说,青阳腔是“京剧爷爷辈”的,也就是说青阳腔是京剧的鼻祖。

  记者:青阳腔最繁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当时的盛况是什么样子的呢?

  刘春江:最繁盛的时期是在万历年间,当时青阳腔班子的演出遍布全国各地,有7个剧种,包括饶河戏、黄梅戏、木偶戏、采茶戏还有湖北的汉剧等,这些剧种在一起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快速发展。湖口县当时有669.33平方公里,23万人口,有农民剧团110多个,相当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农民剧团。其中演出青阳腔的剧团有48个,演的都是大本戏,而且他们的演出地点不仅仅在湖口,还远及都昌、鄱阳、湖北黄梅、安徽青阳、安庆等地,这些戏曲班子都是非常专业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第190页中间的青阳腔条目的配图照片是湖口的一个农民老艺人,照片展示的是他扮演张飞时的场景。

  青阳腔在北京演出时非常受欢迎,上过当时一些戏剧类报纸的封面,但是到了文革之后演出就慢慢的变少了。到了80年代,我们又开始挖掘青阳腔,收集整理资料,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不少剧种重新开始演出,青阳腔便重新开始盛行了。

  记者:青阳腔到底有何种魅力使它当时如此的繁盛?首先我想跟您了解一下青阳腔声腔的特色。

  刘春江:青阳腔的声腔音乐有四种。第一种是高调曲牌,它真正代表了青阳腔音乐的特色,有的粗狂、有的抒情、细腻,非常好听;第二种曲牌是唢呐和笛子吹的横直曲牌,吸收了许多戏剧剧种的特色,包括昆曲、乱弹等;第三种是锣鼓曲牌,青阳腔所有的高调曲牌必须有锣鼓伴奏,过去没有丝弦乐。最后一种是“一唱众和”,即一个人在演出台上唱前半句,下面有四个人伴唱后半句,而且最后面的三个字可以是全台的人甚至观众都可以伴唱,气势非常磅礴。

  记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和观众形成了强烈的互动。您刚才说过去是没有丝弦乐只有锣鼓乐,那么现在青阳腔主要的伴奏乐器是什么呢?

  刘春江:现在有两种,一种是原始的曲牌音乐,用锣鼓伴奏,比较原始。另一种是在现在的剧院、礼堂(演出时),加了丝弦、管类乐器甚至西洋乐器等现代音乐元素。我们现在在进行一些戏曲的配乐创作时,都用到了现代的音乐元素,使它更加好听,让广大观众能够接受。

  记者:我通过学习相关的资料了解到,青阳腔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声腔特点叫做滚调,它不仅是青阳腔的一大特色,还对后来很多剧种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请您谈一谈滚调。

  刘春江:滚调是为了让原始的曲牌能令老百姓听得懂,能与群众交流,而在曲牌的前面、中间或者后面加上比较通俗的四言、七言唱词,从而形成滚调。与其说滚调是音乐,不如说它是一种文体,它是把其它曲牌打散后再吸收。所以用了滚调以后老百姓都能听得懂,再不是那种文绉绉的样式,老百姓就更喜欢了,都会跟着唱。这对于中国戏曲是一个非常大的变革,过去都是文艺性的,现在完全是平民百姓的,所以说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记者:青阳腔的行当特色有哪些呢?又是怎么划分的呢?

  刘春江:中国的古老剧种弋阳腔只有7个行当,而青阳腔则综合了其它一些古老剧种的行当,并根据自身的需要,融合成了12个行当,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再加上小小生(三肩),也就是我们说的儒生,和丫鬟(二肩)。除此之外,还有护卫、中军等龙套,分得非常细。它的行当划分对赣北戏剧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宁河戏、饶河戏都是吸收了这些行当,所以它发展的很快。

  记者:青阳腔有没有擅长的剧目以及特定的演出场所呢?

  刘春江:青阳腔的主要剧目都是从明代的古戏剧种中延续而来,比如南戏的《百花记》,上古戏、水浒戏、目连戏等,剧目非常多。演出场地是在古戏台,有的古戏台是在祠堂里,比如我们有个戏班曾经进山去到一个明代祠堂的古戏台演出过。还有搭板台,另外在家里稍微大一点的地方都可以演戏。前些天我们这里有个庙会,有几千观众前来观看,所以说青阳腔在这里是非常盛行的。

  记者:青阳腔有一些自身的艺术特点,并且和群众结合的很好。

  刘春江:是的,因为它是跟老百姓的生活生产、信仰结合在一起的。举个例子,在生小孩、做房子、老人做寿、孩子结婚、上大学时都要演戏,它是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有特色的就是和宗教的结合,现在我们这边有一些老艺人去世了以后,会请道士来做法事,道士所唱的就是青阳腔,打的锣鼓也是青阳腔的曲牌。包括在封棺、摸棺、扶棺的时候所唱的也是青阳腔。所以我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写青阳腔跟宗教的结合关系。

  现在农村的演出也非常多,但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老艺人慢慢辞世,古戏很难传承。加上电视、电脑、电影等现代文化的流行,古老戏剧又缺少现代味,所以古老戏剧的领地就慢慢缩小了。现在青阳腔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只剩下两个了,省级的只有一个。在湖口有一个国家级的和一个省级的,另一个国家级的传承人在安徽青阳。国家级的传承人都是80多岁的老艺人,另一个年轻点的传承人也有40多岁了。现在农民剧团也少了,老艺人相继辞世,道具、服装、音响、电脑等都需要投资,但剧团没什么收入,所以青阳腔在慢慢的消失。现在剩下的唯一一个乡级农民剧团在湖口伏龙乡。

  记者:确实现在很多的戏剧都遇到了这个问题,所以现在大家在极力的保护它们,希望能够将它们传承下去。据我了解青阳腔是在2006年成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是之后政府和各界都采取了保护和促进的措施和努力呢?

  刘春江:在这个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与老艺人们一起研究青阳腔已经有30年了,确实不忍看到它消亡,所以我们尽自己的努力去拯救它。目前我们想到的一个办法是成立专业剧团,但是没有投资,真正实施起来很困难,怎么办?我就想到让青阳腔走进校园,进了大学以后我就可以去辅导更多的学生,让他们能够接受青阳腔。通过我们的建议,现在我每个星期都会去九江唯一的一所大学去给学生们上青阳腔的课,向他们传播一些青阳腔的知识,将演出的碟片放给他们看,并教他们一些唱腔、声腔,现在只能做到这个样子。另一方面我能做到的就是把青阳腔的资料收集起来,目前我出了两本书,一本是对湖口青阳腔的概况进行介绍,包括青阳腔与宗教的关联、农民剧团、老艺人、剧目、音乐等情况都写在了这本书里,现在很多国家都有这本书了。第二本就是《缘与梦》,是我自己写的,总结了我这30年来对青阳腔所做的工作,是带有汇报性质的书。今年还有一本书要出版,写的是青阳腔的音乐,书名暂定为《湖口青阳腔曲牌音乐》,这本书我正在写,准备写好后到人民音乐出版社去出版。我非常希望国家能给农民剧团一些资助,让他们能够传承下去,起码在我们这一代不能丢掉。

  记者:您已经从事了30年的青阳腔研究工作,那对于未来有什么样的希望呢?

  刘春江:按目前的状况来说,我首先还会力所能及的整理一些资料,让青阳腔能够传承下去,第二是希望能够帮助农民剧团演出,最起码要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我们要保证青阳腔世代相传,包括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世代相传,才能延续下去,不会终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