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江亮根

2013年06月07日10:34  新浪资讯

  记者:很高兴能在这样优雅并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环境里跟您谈龙尾砚。首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砚叫做龙尾砚呢?

  江亮根:龙尾砚这个名字取自龙尾山,龙尾砚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歙砚。自唐代至今,我们一直叫它歙砚。古代的文房四宝都用州名来命名,婺源在1949年以前都归属安徽,歙砚取自歙州之名,而歙砚的原材料取自于龙尾山,又因山而得名,所以也叫龙尾砚。

  记者:龙尾砚是四大名砚之一,它主要有哪些分类呢?

  江亮根:在唐宋时期,砚墨是必不可少的事情,文人墨客砚墨离不开好的砚台。作为四大名砚的龙尾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谷里,金声而玉德”,这是苏东坡对它的评价。翻译成现代话就是,一方好的砚台,发出的墨不伤笔毫,不易干、易清洗,长时间储藏不易发臭,龙尾砚因有这样的特性而被定义为四大名砚之一。

  记者:刚才听您说龙尾砚是一方砚品的总称,那么它有没有具体的分类呢?

  江亮根:龙尾砚产自龙尾山,整个山脉开采出来的砚石都叫做龙尾砚,可以细分为眉纹、金星、金晕、鱼子、罗纹,这些都是按照表面不同的纹理来区分的。

  记者:那么根据石材不同的特点,在成型的时候,是否题材也不同,比如画的是人物还是花鸟,有没有一个侧重?

  江亮根:这方面很讲究。龙尾砚和其它砚台有一定的区分,因为从材质角度来说,龙尾砚是最适合使用的,文人墨客都很喜欢。如今砚台主要是作为艺术收藏,创作收藏型的砚台时要结合石材自然的纹理,所以根据纹理不同,创作的内容就有所不同。比如,金星的纹理像下雨时候的雨星,所以创作时的图案和内涵都要和雨结合。

  记者:您说文人会很喜欢用龙尾砚写字作画,因为它的石材非常好,那么它的石质具体有哪些特点是被大家所认同和看重的呢?

  江亮根:龙尾砚的石质非常细腻,就像孩儿面、美人肤的感觉一样,细腻光洁。

  记者:现在老百姓最熟知的两种砚台是歙砚和端砚,您能否谈一下这两者的区别?

  江亮根:我从事龙尾砚制作有20年的时间,对历史也有一些了解,欧阳修说过一句话:“龙尾远出端溪上,而端溪以后出见贵尔。”就是说龙尾砚是比端砚好的,这是历史记载。而今天,我觉得大家不要争论哪一个更好,毕竟龙尾砚是在江西、安徽一带,而端砚在广东。我个人觉得端砚与龙尾砚只不过是在制作上面有一些区别,端砚的质地比较柔嫩,它的制作强调精雕细刻,而龙尾砚则强调文人气息,要结合诗书画意,它的立体感很强。两种砚台各有千秋。

  记者:那么在制作龙尾砚时要经过哪些步骤呢?

  江亮根:我认为制作龙尾砚时最大的难点在于选材和设计。也许有些砚台在设计上会花上一年的时间,而制作只用一个月的时间,有时候设计砚台就靠一霎那的感觉,创作是带有灵感性的。因为龙尾砚主要是突出诗书画意,结合砚石自然的纹理和形状,是人与自然的结合,所以我们侧重的是设计。然后就是雕刻,有时候越深的雕刻我们就觉得越简单,而越是简单、平面的雕刻反而越难。

  具体制作步骤分为:第一步选材,因为石料从山上开采出来后都带有毛边,所以要仔细选择它的形状,并看它有没有瑕疵。选材时也有一些讲究,我们通过看、敲、洗、刻等程序来看石料是否完整。第二步是创作,创作时要结合自然的形状和天然的纹理,让人文与自然巧妙的结合。创作完成后就是下刀,下刀要做到“一刀带过,刀刀出神。”这是需要功力的。然后需要打磨,就是将人为雕刻的痕迹适当的磨一下。有些线条是需要一笔带过的,在打磨时就要把它保留下来,所以也是非常关键的。在打磨完成后基本上一方砚台就已经制作完成了,最后就是保养和加上外面的包装,整个的制作程序就是这样的。

  记者:刚才您提到了设计部分,我们之前也采访过一些类似的手工艺制作技艺,比如景德镇的手工制瓷或者刺绣,他们都是由现成的一幅画做样子进行描摹、加工和再创作,那么龙尾砚的作品有没有现成的模板呢?还是每一个都要根据石材特点从零创作呢?

  江亮根:这件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按照模板创作出来的是一个工艺品,工艺品可以复制但是没有灵感,它仅仅是让人欣赏,而艺术品是需要用心创作的。每方砚台的纹理都有不同的结构,因为纹理不同,所以创作时选择的布局也不同。创作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大自然造就的美妙艺术再加上人为点缀,龙尾砚与其它砚台有所区分的地方就在于此。

  记者:您刚才提到古人用砚品更多的是实用价值,而现在我们把它当做一种艺术品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那么如此贵重的砚台该如何来保养呢?

  江亮根:保养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我们做过一些科学的监测,砚台对人体是没有辐射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它长期放在家里的案头、书桌上,但是不宜放在高温或日晒的地方。有时候我们会用一些无色无味的机油对砚石进行保养。古人是常用砚台的,多以清水养砚,但这种保养所需的时间比较多。

  记者:您从事了20多年龙尾砚的雕刻工作,当时是什么契机使您接触到这门艺术的,并且坚持到现在?

  江亮根:这要从20多年前说起了。因为砚台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唐宋,到了清末民国时期砚台处于一种停产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提倡发展民族艺术,各个地方就又重新重视民族艺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婺源地方政府开始创办砚台厂。婺源在80年代是比较繁荣的,光生产砚台的企业就有三家,每家都有几百人。我们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学习制作砚台是一种生存的手段,有了一门手艺就可以解决家庭的生存问题。当然,在从事了这个行当以后,我也慢慢的爱上了它。到90年代初期,好多人都从国有企业出来,自己单干,形成了一些家庭作坊,国有企业就没有什么人了。我始终感觉这样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家庭作坊的出发点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个行业却是陷入了“衰而不亡”的境地,毕竟自唐至今的这一千多年时间里,砚台的形象在人们的思维里已经根深蒂固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付出了不少努力,立志能创造出一个好的环境来让制砚的艺术家进行学术交流,并且可以将文化沟通、作品展示和生产制作融于一体,再结合一些家庭作坊,形成一种新的模式,即“公司加门户”,来共同弘扬和发展这个行业。

  记者:我们看到现在您的梦想已经有了现实的存在,就是“朱子艺苑”,那么“朱子艺苑”的名字是有何而来的呢?

  江亮根:“朱子艺苑”原来是一个工艺雕刻厂,是为了弘扬朱子文化(即朱熹文化),将儒家思想与艺术相融合,这是我们的企业文化和起名的原因。

  记者:刚才听到您的员工讲,从有建“朱子艺苑”的念头、设计到修建园林经历了十年的时间,十年的时间里您也一直在创作,又花了很多心思在园林里,所以我觉得艺术的传承也是精神的传承,您作为龙尾砚的传承人,有没有想过把思想和技艺传承给下一代呢?有哪些方式呢?

  江亮根:从2003年到2013年,把这个项目(朱子艺苑)从设计图变成现实,是我个人在砚行业里的一个梦想与追求,目前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梦想,我们要将自己的梦想与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说到传承,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实现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的梦想就是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我相信只要经常去灌输、教育,大家都会有共同的梦想。

  对于年青一代的传承,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做砚台?有一部分人是出于爱好,还有些人则是出于生存,如果连生存都不能解决,就会偏离爱好。当年青一代看到从事这个行业也有比较可观的收入,家庭生活可以得到保障,那么他们就会逐步的喜欢上这个行业。该怎么样去让年轻人学习?首先是要跟他们进行沟通,其次要让他们看到好的前景,第三要给他们好的环境,第四要给他们创作的空间,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把民族文化弘扬下去。

  记者:对于做公益,回报社会,请谈一谈您的想法?

  江亮根:我不会忘记家乡的事业,做善事不是要将财富积累到很多才去做,而是从点点滴滴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今天我们去了婺源的一个小学,为他们为期一个月的艺术比赛(提供资金),就是希望孩子们从小就能爱上民族传统文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