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股指期货是股市发展必然选择(2)

2014年11月03日16:48  新浪资讯

  进入21世纪,我国股市历经风雨,取得长足发展,市值规模显著增加,股市融资、定价和交易功能明显提高,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股票市场。但与此同时,我国股票市场表现还不尽如人意,“新兴加转轨”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波动幅度大。自中国股市诞生后,股指犹如过山车般,在疯狂与低迷之间循环反复,先后大的“过山车”行情就有十次之多。例如,最为典型的是自2005年6月3日股市最低探至998点之后,一路上扬,并于2007年10月16日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之后又是持续狂跌,2008年11月跌至1661点。二是波动频率高。2000年至2004年,上证综合指数日内波幅超过3%的天数与交易日占比分别为9%、8%、8%、5%、7%;从2005年到2009年,随着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该指标各年分别为7.5%、12%、36%、56%、25%,远远高于前一时期水平。随着股市规模的扩大,这种波动导致的财富损失更加巨大。三是换手率高。从1993年到2006年,我国股市平均年换手率为483%,2007年换手率高达818%,2008年为402%,不仅远远高于同年日本145%和我国香港地区94%的水平,甚至高于金融危机发源地美国股市206%的水平。如此之高的换手率,既是应对单边市场剧烈波动的无奈选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波动。每一次暴涨暴跌,使多少人欣喜癫狂,又使多少人欲哭无泪,人们一直在思考,有什么灵丹妙药能解决这一循环往复的“魔咒”。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因此,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防范系统风险,稳定社会财富,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承载着社会各界的普遍希望,一个帮助股票现货市场健康稳定运行的股指期货市场,可谓是呼之欲出。

  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站在资本大国的门槛上,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和机制不应该长期存有重大缺陷。推出股指期货,保障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股指期货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第一,加强基础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股票市场内在稳定机制,抑制单边市场。在一个缺乏对冲工具的市场,投资者只能通过单边做多才能盈利,市场无法在多空双方的平等博弈中实现平衡制约。当股票价格上涨到超出合理水平时,由于看空而无法做空,导致泡沫过度累积,并带来随后的大幅调整。在股市非理性下跌之时,有了股指期货,投资者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远期展望”进行“期货替代”,变现货交易为期货交易,减少在现货市场上的频繁操作,增强稳定持股的信心,防止系统性风险的扩大和蔓延。因此,股指期货提供的双向交易和风险对冲机制,有助于平抑股市频繁、大幅波动,是市场基础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之必需。

  第二,提供避险保值工具,抑制财富剧烈波动,有效保护各类投资者利益。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乃至金融市场,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一直缺乏基本风险管理工具,市场风险敞口巨大,数十万亿的金融资产暴露于风险之中,每一次系统性风险带来的价格波动,都必然导致投资者财富的严重损失。由于股指期货具有流动性好、交易便捷和冲击成本低的特点,面对市场风险,投资者能够灵活运用避险策略,采取套期保值操作,使各类投资者在剧烈波动中免遭涂炭。推出股指期货,提供市场避险工具,成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最好的制度性措施。

  第三,推动长线资金入市,积极推动机构投资者发展,提升股市核心竞争力。对长线资金的吸纳能力,是股市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进一步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是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但是,直到2009年底,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仅为9.3万亿,占A股总市值38%,发展严重不足。在风险管理工具缺失的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在单边市场靠天吃饭,业绩大起大落,市场投资行为呈现“机构投资散户化、长期资金短期化”特征,难以真正发挥对股市的稳定作用。有了股指期货这一避险工具,一方面,机构投资者采取套期保值操作,减少现货市场频繁操作,稳定经营业绩,从而吸引更多长线资金进入。也只有具备了股指期货,大额长线资金才敢放心地进入股市。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可以运用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套利和其他组合交易策略,形成产品收益和风险特性与客户收益预期和风险偏好相适应的各类投资产品,大大提升业绩水平。

  第四,倡导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理念,培育先进市场文化。在投资者无法通过避险保值实现风险规避的时候,投资者大多进行波段操作,或者听消息、赌政策,市场只能培育“追涨杀跌”的投机者。通过股指期货进行避险,有助于改变市场上的过度投机氛围,改变热衷炒作题材股、重组股的习惯,营造避险文化,让投资者深刻领会到“上涨也有风险、下跌也是机会”,形成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理念,培育股市先进文化。

  一次次的股市噩梦,一轮轮的高点回到起点,我们在市场实践中艰辛摸索,在不断前行中凝聚智慧。经过金融危机的风险洗礼,市场对于上市股指期货、提供避险工具的需求十分迫切:我们应该有一个结构更加完整、内在机制更加健全的资本市场。

  自2006年开始,中国证监会适应市场各方和社会各界的要求,开启股指期货上市筹备之路。在广泛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制度和产品设计。在标的指数选择上,按照“安全优先、注重效率”的原则,选择了市值代表性最广、市场认可度高、权重分布好、抗操纵性强、最能反映我国实体经济状况的沪深300指数作为首个股指期货标的。四年多的筹备过程中,中金所虚心学习借鉴境外市场成功经验,继承商品期货市场的优良传统,广泛听取学术界、市场各类主体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反思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以风险控制为重点,完成产品合约设计,制定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市情的业务规则和制度,并从2006年10月起开展仿真交易,接受全市场检验。

  2010年4月,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务院审时度势,英明决策,坚定推出股指期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坚强决心。中国证监会党委确定了“高标准、稳起步、强监管、防风险、重功能、促发展”的十八字方针,部署全系统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为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中金所坚持“以平稳推出和安全运行为首要目标,严格控制风险,引导投资者有序参与,不追求交易量和活跃程度,逐步发挥市场功能”的上市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市场一线监管和投资者教育等各项工作,确保市场平稳运行。

  发展和建设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不是非正义和非道德的创新异化,也不是虚拟经济的自我服务,更不是个别市场机构的自娱自乐,而是市场相关各方在认真学习和借鉴国际成熟市场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特别是吸取痛苦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反复论证、认真比对后的审慎决策。上市股指期货,是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回顾过去的探索历程,当时,在没有股指期货、市场机制缺失的惨痛现实面前,人们充满期待,关注更多的是它的优点;而如今,真正推出并发挥作用之后,人们又给它赋予了更多理想化的、但其自身并不能实现的功能;甚至有些人是在不了解其机制和原理,或者进行错误交易遭受损失之后,更多的寻找它的缺点,甚至以偏概全、全盘否定。

  目前,股指期货发展才刚刚起步,我们应该坚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对它的功能发挥情况进行专业剖析和全面检视。对待这一棵仍处于发育、培养阶段的小树,希望社会和市场各方给予更多的呵护、理解和关心,精心地浇水施肥、修剪除杂,使之更加根深干壮、枝繁叶茂,为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我国更加繁荣昌盛的实体经济御寒降暑、遮风挡雨。

  (作者: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张慎峰 郑凌云)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