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818人"十里红妆"交响乐开创世界纪录

李阳育 徐洁 2008年04月28日09:18 钱江晚报

  精美别致的大红花轿,朱漆髹金的鹅头喜桶和脸盆,小巧的三寸金莲绑脚台,初一看,似乎是旧时富裕大户嫁女儿时的大排场又重现了。转眼间,鼓乐齐鸣,可怎么都寻不到奏乐的锣鼓唢呐,原来,是这些旧时嫁妆自己“唱”起了歌。

  昨天,宁波镇海区招宝山街道后大街社区把大大小小的嫁妆变成了会唱歌的乐器,由800多号民间乐手同时演奏,奏出了别具特色的十里红妆“交响乐”。

  所有嫁妆暗藏玄机

  昨天,镇海仁爱中学的操场上人声鼎沸,808件金灿灿的旧时嫁妆和818名穿着大红喜服的乐手将操场辉映得一片火红。

  记者走近后看到,这些道具与普通民间嫁妆并无两样。民间乐手们笑着不作声,拿着两根鼓棒,在鹅头喜桶的握柄和表面分别敲击,发出一高一低两种声音,“握柄成了梆子,喜桶其实是面竹鼓。”原来,所有的嫁妆都被改造过,暗藏玄机。

  乐手们告诉记者,每件嫁妆里都有8个至10个不同的打击点,可以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比如大花轿,轿身侧面被改装成鼓面,一侧为皮革,另一侧是毛竹质地,可以由两个人同时演奏。更神奇的是,就连抬轿的木杠、烛台柄上都有几个不同材质的打击点,轿夫抬着轿子也能演奏。

  其他“红妆”,如三寸金莲绑脚台上挂着的风铃、安梆子,可以敲出清脆的乐曲;用来放丝绸、棉被的押轿箱上设了竹牛铃,奏出“当当”的调儿,大小各异的烛台、果盘和脸盆串在一起,按节奏轻轻一敲,也能唱得欢快……

  安吉竹乐里找灵感

  旧时镇海一带大户人家送女儿出阁时,锣鼓唢呐震天响,陪嫁丰厚,大到床铺家具,小到针头线脑,一应俱全。送亲队伍绵延数里,称为“十里红妆”。

  镇海一向重视民间文艺,十里红妆是当地的一个传统节目,还有一个“十里红妆”陈列馆。但如何让走了数百年的十里红妆变出点新花样来?镇海宣传部的李阳玉告诉记者,去年7月初,镇海区有关方面找到了省群艺馆,希望将“十里红妆”陈列馆陈列的大花轿、红灯笼、压轿箱等十一种嫁妆,复制变成乐器,让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

  此后,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用足了心思,并从安吉把竹匾、蒸笼等农家器具制作成竹乐乐器的创意中得到灵感。

  后大街社区副主任张静波告诉记者,为了制作“红妆乐器”,他们从“十里红妆”中挑选出8种可供改良的嫁妆,请安吉县森大景观工艺有限公司帮忙“变身”。

  “我们先到宁波‘十里红妆’陈列馆找到嫁妆的原型,复制完成后在实物上寻找适合打击的部位、设计出各类音标,请调音师反复调音,中间也遇到不少麻烦,失败了好多次。”说起这些特殊乐器的设计制造过程,“森大”公司总经理郭金华感叹到。最终,他们在去年底制作出样品,经过调音师的调试,竟能奏出或悠扬或雄壮的各类名曲。

  “制作这些特殊乐器的材料有竹子、木头、金属等10多种,各种不同的材质经过组合,就能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这些乐器以打击乐为主,可以一边走一边进行表演。”郭金华说,红妆演奏的音乐风格接近江南丝竹,里面也有安吉竹乐的影子。

  获“基尼斯之最”

  两个月前,改良后的“十里红妆”陆续运到了镇海,共有808件道具,包括4顶花轿、4只压轿箱、60个三寸金莲、60套脸盆形皮鼓和其他乐器等。表面上还是用朱漆和金箔装点的大红嫁妆,其实很多细节已经悄然改变。

  而让这些嫁妆真正开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街道和社区先请来专家作曲,为乐器量身定做了一曲喜气洋洋的《十里红妆》,又从社区挑了800多名热爱音乐的居民来演奏,还请来了舞蹈老师,编排红妆演奏的动作和队形。

  “不同道具有不同的发音特点,乐曲要特别编排过,“红妆”唱起来,乐手们也要跳起来。”张静波说,演出前,他们足足排练了2个月。

  昨天,818名乐手各持一件“红妆”演奏,无须唢呐锣鼓震天响,一路走来,自成音乐,自有气势。如此奇观,不仅让现场的观众大呼精彩,同时受邀到场的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总经理王以卓,也送上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国之最)——数量最多的婚俗打击乐器的证书。“‘十里红妆’本来就是镇海的‘文化名片’,这样一来,这张名片又镀了一层金。”说这话的时候,张静波的手里正握着刚收到的“五一”假期招宝山演出邀请。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