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茁壮成长——股指期货已成功嵌入我国资本市场

2014年11月04日10:46  新浪资讯

  国际经验表明,股指期货是股票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股票市场稳定运行的必备工具,是成熟资本市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境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推进和股票市场改革的深入,投资者迫切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和避险机制。无论是考虑境内资本市场自身的发展需求,还是从金融安全战略、金融稳定角度出发,建立与发展自己的股指期货市场成为历史的必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历经十年的研究与筹备之后,于2010年推出了境内市场第一张股指期货合约——沪深300股指期货,实现了金融期货市场零的突破。发展至今,股指期货的规模稳步增长、功能逐步发挥,股指期货已经成功嵌入境内资本市场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沪深300指数期货的诞生

  在20世纪90年代末,境内就已经开始进行股指期货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并于2001年完成了“股票指数期货市场总体方案设计”的报告。2004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研究开发与股票和债券相关的新品种及其衍生产品”的战略部署,到了2005年,伴随境内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推开,推出股指期货的制度性障碍得以解除,上市股指期货的条件已经具备。

  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股指期货筹备工作从交易制度、风险管理、技术系统、投资者教育等多方面紧锣密鼓地进行准备。2006年10月,为了更好地检验产品及规则、积累管理与运作经验,中金所以市场代表性高、套期保值效果好和抗操纵性强为原则,选取沪深300指数为标的,正式开展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吸引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个人投资者参与,打下了扎实的市场基础。

  在股指期货各项筹备工作加紧推进的过程中,爆发了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引发了全球对于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深刻反思。中国证监会指导中金所对股指期货进行了针对性的制度安排,制定了一系列更加严格的风控制度和措施,确定了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建立了跨市场监管协调机制,不断深化投资者风险教育。

  2010年4月16日,经过漫长而艰苦的筹备,境内首个金融期货品种——沪深300股指期货——在中金所挂牌交易,实现了境内金融期货市场从无到有的艰难跨越。

  二、沪深300股指期货发展的三个阶段

  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正式起航至今,已三年有半。古语云:“三岁看大”。因此,客观理性地认识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阶段,对于确立未来金融期货的发展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在反映股指期货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阶段的众多指标中,持仓量是期货市场区别于股票市场特有的统计指标,代表着市场的量能,反应了市场主流交易行为,蕴涵着丰富的市场信息。持仓量的变化浓缩了股指期货的发展特征,以持仓量为衡量指标,境内股指期货市场呈现三个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十年一剑,厚积薄发

  2010年4月至2010年7月,沪深300股指期货持仓量呈现迅猛增长态势,持仓量由上市首日的3590手迅速增至2010年7月28日的34250手,增幅超过850%。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台湾地区加权股指期货、印度S&P CNX NIFTY股指期货持仓规模突破3万手耗时近3年;韩国KOSPI200股指期货则耗时2年;即便是在股指期货市场发达的香港,H股指数期货持仓量突破3万手也花了近1年时间。沪深300股指期货持仓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境内资本市场对于避险工具的渴求,是股指期货历经8年研发、4年筹备的厚积薄发。

  (二)第二阶段:细心呵护,蓄势待发

  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沪深300股指期货持仓量蓄势盘整,围绕3.5万手上下小幅波动。从直观表象上看,持仓量的相对稳定与股票市场的宏观环境息息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8月初至2011年8月底,沪深300指数整体呈现小幅盘整态势,期间指数下跌幅度仅为2.4%,投资者整体持仓意愿降低,全市场持仓量持仓上涨缺乏动力。

  但是,整体持仓量相对稳定的背后,却是市场结构的不断优化。在此阶段,中金所一方面针对股指期货市场刚刚起步,必须防范风险,加强监管,用心呵护的“幼年”特征,不断完善制度,及时采取坚决措施抑制市场过热倾向,加强风险实时监控,及早防范风险隐患,引导市场平稳有序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加快推进机构投资者入市,不断完善市场结构,在此期间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开始逐步参与股指期货市场,QFII、信托公司等机构参与政策也陆续推出。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8月初至2011年9月底,在整体持仓规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自然人客户的持仓占比从初期近90%下降至65%左右;套期保值及套利交易持仓占比则从期初的8%上升至30%左右。持仓结构的持续优化,为股指期货市场规模的稳步增长、避险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夯实了基础,积蓄了力量。

  (三)第三阶段:茁壮成长,结构改善

  历经近一年时间的蓄势盘整,2011年10月起,沪深300股指期货持仓量重拾升势,开始持续稳步增长。持仓量由期初4万手左右,增至目前超过12万手,最高曾达2013年2月20日的134810手,增幅超过230%。

  本阶段沪深300指数趋势明显的下跌及上涨行情,激发了投资者的对冲避险意愿,迫切需要股指期货市场进一步发挥其避险功能。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0月初至2012年11月底,沪深300指数由3044.23点跌至2139.66点,累计下跌近30%;随后两个月(2013年2月初)又快速上涨至2800点左右,累计涨幅近30%。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借助股指期货管理股票资产价格波动风险的需求不断增加。

  面对市场的强烈呼声,中金所进一步创新思路、完善制度、采取措施不断降低市场运行成本,促进股指期货市场功能发挥。2012年2月3日,中金所发布修订后的《套期保值与套利交易管理办法》,优化套期保值管理业务管理,引入套利业务的制度措施;2012年5月31日起,沪深300股指期货持仓限额由100手调整为300手;2012年6月1日起,沪深300股指期货手续费调整为万分之0.35;2012年6月29日起,沪深300股指期货保证金标准统一下调至12%;2012年9月1日起,手续费标准再次下调至万分之0.25;2013年3月11日起,持仓限额再次扩大至600手。

  截至目前,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持仓量已由上市初期的不足5000手,增至超过12万手。随着机构投资者、套保和套利交易者的市场参与度不断提高,投机持仓占比不断下降,套保套利成交持仓占比逐步上升,市场结构日趋改善,市场表现日益理性,避险功能稳步发挥。

  在强调功能发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相比于股指期货市场自身的成交量及现货市场的市值规模而言,股指期货的持仓规模仍相对较小,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从成交持仓比看,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新兴市场基本维持在2~3倍,欧美成熟市场则基本维持在1倍左右,而沪深300股指期货持仓成交比仍维持在5~7倍这一水平。从股指期货持仓与股票市场市值规模比看,成熟市场的比例约为1.5%至2%,新兴市场基本维持在0.8%~1%,目前沪深300股指期货持仓金额约为900亿元,股市流通市值约为20万亿,持仓规模与股票市场市值比仅为0.45%。因此,境内股指期货市场仍处于发育阶段,需要社会和市场各方给予更多的呵护、理解和关心,使之更加根深干壮。下一阶段,持续优化完善市场投资者结构,鼓励包括外资在内的机构客户的更广泛参与;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降低市场持仓成本,加快组合保证金及有价证券冲抵保证金制度的引入,是进一步扩大股指期货市场持仓规模,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 股指期货对资本市场已经产生积极影响

  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股票市场,应该包括股票发行一级市场、股票交易二级市场和管理股市风险的股指期货市场。这三个部分有机协调,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伴共生的统一整体。股票一级市场实现了筹资,二级交易市场实现了资产定价和优化配置,而股指期货市场则实现了股市风险的分割、转移和再分配,保障了股市健康、持续发展。具体来看,股指期货给境内股票市场带来了三方面积极影响。一是完善市场结构,改变市场单边运行机制,促进合理估值和内在稳定;二是提供避险工具,促进避险文化形成;三是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增加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改善股票市场生态。

  (一)完善市场结构,改变市场单边运行机制,促进合理估值和内在稳定

  经过近年的深化改革,境内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但“新兴加转轨”的特征还很明显,主要表现为:大起大落、波动频繁、换手率高。这不仅不利于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也不利于股市发挥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造成境内股票市场频繁大幅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境内股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以外,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境内股票市场是一个单边市,缺乏双向交易与对冲平衡机制。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