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拆墙" 促长三角金融跨区流动

姚玉洁、黄庭钧 2008年05月09日09:30 新华网

  曾经划地为界、“各为其主”的信贷资金有望在长三角地区首次实现跨区流动。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上海市信贷投向指引(2008年修订)》,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异地贷款和银团贷款,推动系统内联合贷款和统一授信,设置长三角区域信贷共同体,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地区金融同业协作。

  这意味着,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迈出实质性一步。而作为领头羊的上海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扮演龙头角色,亦明确承担起后盾责任,为长三角发展提供跨区域金融支持。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要依靠上海,又不能仅仅依靠上海。”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可以更好地服务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全国。”

  目前,上海集中了股票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票据市场、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黄金市场,是全球要素市场最集聚的城市,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和人才的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

  “上海应通过金融创新,为长三角一体化和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上海总部主任苏宁说。

  长三角地区经济往来密切,企业跨区域投资经营活跃。统计显示,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近1/5,存贷款增量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国的1/3和1/4,进出口总额占全国37%,跨境外汇收支占全国的近40%,这产生了强烈的金融服务需求。但在当前的制度架构下,要素配置特别是金融要素受行政条块的强力控制,在资金流动、支付清算、征信评级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这一“银政壁垒”制约了企业发展壮大和区域一体化进程。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利用上海金融市场和跨国金融机构的服务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屠光绍认为,要从市场结构、市场功能、市场机制、市场开放、市场效率和市场服务等几个方面加快改革创新。

  另一方面,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显著的支撑效应、动力效应和深化效应。屠光绍说:“长三角地区经济基础雄厚,金融资源集中,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支撑效应;在金融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巨大的需求,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动力效应;这一地区金融活动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体系完善、功能完备等方面提供了深化效应。”

  从现实情况看,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以苏浙为两翼,地理相近、人文相亲、市场结构互补,形成利益共享、成果多赢的共生型金融协作机制,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江苏银行行长黄志伟认为,上海是全国乃至国际金融中心,信息量大,人才汇集度高,金融体系相对完备;浙江省民营经济突出,金融机构较多,单体规模虽然不大,但质量较好;江苏省经济总量最大,资金优势突出。三地金融机构从自身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优势,有利于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