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塔斯曼在沪门店月内关 会员将以汇款返还

徐颖 2008年07月04日10:10 新闻晨报

  砸下巨资却最终放弃图书这块阵地

  漫漫13年照旧水土不服

  作为全球第四大传媒集团,贝塔斯曼在中国苦心经营13年,却最终以关门告终,很多人在吃惊和怅惘之际也会问,贝塔斯曼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

  原因一

  生搬法国直营店经验

  1995年,世界传媒巨头贝塔斯曼进入中国,建立了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7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合资书友会,首次将风行全球的贝塔斯曼书友会的经营理念带入中国。会员制、精美的印刷邮册、买书折扣、邮购……这些都让中国读者感到很新鲜。

  2000年,当贝塔斯曼宣布书友会会员数已达到150万人时,中国出版界一片哗然,并大喊“狼来了”。

  有数据披露,1995年至2002年,贝塔斯曼中国区前CEO艾科先生任职期间,贝塔斯曼在中国的发展较为顺利,年营业额曾达到1.5亿元。那时,贝塔斯曼眼看盈利在望。

  但后来情况急转直下,新任CEO开始热衷于大规模开门店,而生搬法国直营店经验的缺陷很快显现出来。法国的书价是中国的4倍,地租金成本仅比上海高一倍。法国读者习惯了在门店读书、购书,中国读者却抵挡不了大折扣的网络书店的诱惑。

  直营店没成功,却又丢掉了网站和俱乐部的销售,这使得2004—

  2005年度贝塔斯曼销售额急速下降。

  原因二

  网络“凶猛”,成本难维系

  “贝塔斯曼进入中国十几年来水土不服,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它在中国的表现远不如在国外成熟。”曾经在贝塔斯曼工作多年,于2004年离职的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公司董事长黄育海这样告诉记者。

  黄育海还披露,长期以来,贝塔斯曼一直处于高成本运营的状态,直接导致了巨额亏损。

  据了解,为招募会员,贝塔斯曼长期在大众期刊上刊登广告,每年广告费约在四五百万元。而免费赠阅的邮册一项,贝塔斯曼每月花费就是300万元。为此,贝塔斯曼每招募一名会员,差不多要付出成本费约25元。

  一边是巨额支出,一边又无法给予会员更多的优惠书价,使得贝塔斯曼在面对卓越、当当等竞争对手时束手无策。读者在贝塔斯曼购书,能享受的折扣为9折左右,但在卓越和当当却能享受七八折的优惠,有时甚至低至5折。

  “我现在都在卓越和当当买书,根本就不买贝塔斯曼了,因为贵而且慢。”在某网站工作的任小姐说,现在有人甚至将贝塔斯曼的邮册,当成网上购书的指南。

  于是,贝塔斯曼在砸下了数亿元人民币却始终没能盈利后,终于不得不掉转枪头,彻底放弃图书这块阵地。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