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8000平米宾馆拆迁(图)

程奕 2008年07月09日14:43 东方早报

三清山在核心景区大做“减法”,光第一期全部拆迁的6家宾馆建筑就达8000平方米
三清山在核心景区大做“减法”,光第一期全部拆迁的6家宾馆建筑就达8000平方米

  7月8日凌晨,正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再次传出喜讯,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全票通过将中国“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清山成为中国第七个、江西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这是继前一日福建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我国又一项成功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

  遗产大会对三清山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景区边界合理,有效地保护了景观的自然性,并维护了展示景观品质所必需区域,完全符合世界遗产的要求。正是满足了以上的多个条件才使得三清山不负众望,使中国版图上再添一项世界自然遗产。

  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后,三清山将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现代科学方法的指导并接受其严格监督,这将为三清山的资源保护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提供保障和技术支持。

  同时,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三清山和福建土楼两个申报项目能载誉而归,也证明了我国在世界遗产保护工作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2002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中心决定将各国申报世遗项目控制在每年2个。从2006年到2008年,中国申报的殷墟、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开平碉楼等6个项目都如愿以偿悉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今天,三清山又再度登上名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对文化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的力度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准。对于申遗的技术操作,中国有关方面已经获得了充足的经验。

  三清山“减法” 成就历时最短的申遗

  这或许是近年来历时最短的一次申遗——仅仅三年时间,从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景区到赫然列于世界遗产之列。对于三清山人来说,这一切似乎有些突然,然而却又在意料之中。

  福建土楼申遗花了近十年时间,西湖、大运河等早在七八年前便进行申遗,然而至今仍在世界遗产的大门外徘徊,三清山到底是凭借什么样的魔力将世遗的招牌纳入囊中呢?三清山申遗办有关人员昨天在回答早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地质之美与规划之严,当然是三清山在“申遗”路上脱颖而出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看到三清山的价值与在世界地质演化史中的地位后,当地花最大的力气进行规划与环境整治,在景区大做“减法”,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这代价是值得的。早报记者 顾维华

  三清山整治:像在变魔术

  地处江西上饶的三清山在地球漫长的变迁史中,由于未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奇迹般地保存了各种地貌的类型,并“收藏”了大量的古老孑遗植物。记录了几乎连续10亿年的地质演化史,是国际上研究地球历史和扬子、华夏古板块构造的最佳地段;具有规模宏大、造型绝特的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是花岗岩山岳峰林地貌的天然博物馆。

  三清山虽然拥有一流的资源价值,但由于前期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加之交通不便,在开发以来的近20年时间里,并没有得到世人的充分认可。

  三清山申遗办曾希来告诉早报记者,2004年底,三清山管委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决定申请世界自然遗产,2005年初将申报材料上报国家建设部,然而,就连建设部的许多官员对三清山也不了解。他们后来又分别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通过对三清山地质遗迹和生物资源的研究,完成了地质地貌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综合考察报告。2006年,通过一系列国际研讨会讨论确立了三清山在世界同类地貌景观中的地位。2007年1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三清山被正式列为中国2008年唯一的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07年3月初,三清山申报文本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初审,成功进入接受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名录。几乎在同时,当地政府即着手申遗综合整治,“整个投资达3亿元,仅三清山核心景区第一期全部拆迁的6家宾馆建筑就达8000平方米,关闭了沿线106家采石采矿和污染企业……”经过几个月的整治,当年10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彼得·沙迪对三清山进行实地考察后吃惊地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整治工作,简直不可思议,就像是在变魔术,很多景点都无可挑剔。”

  国际地质学泰斗Tim. Kusky在考察三清山时留言道:“三清山将远古的景貌和原始的植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西太平洋独一无二,三清山地质自然侵蚀的过程和道教文化神秘独特地融合,让人着迷,这和它的花岗岩地貌一样发人深思。”

  从申遗之初,三清山选择的便是世界自然遗产的独立申报,但事实上,三清山同样是道教名山,“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质朴原古的道教建筑艺术是其精神财富之一,遍布全山的古建筑,共有230多处,形成道家太极八卦图的模式。对于何以未将三清山作为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申报,曾希来说:“这是结合专家论证作出的决定,因为三清山虽然是道教圣地,但并不具有惟一性与独特性,比如武当山等地同样也有大量的道教建筑。”

  实行“山上游、山下住”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不少世界自然遗产地都面临着开发与商业化的困境,三清山成为新的世界遗产后又会怎样呢?

  三清山风景区党委书记刘书宗昨天表示,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后,正式成为中国第七个、江西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动力也是压力,申遗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三清山不仅属于江西,它同样也是属于全中国和全世界,三清山人今后有责任将三清山保护得更好,总的指导原则是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三清山的“减法”即把山上的宾馆床位迁下来,在山下建宾馆,实行“山上游、山下住,景区游、城里住”,实施“洗涤下山,净菜上山”,将游览区和服务区分开,减少对景区的环境压力,建设的重点则将转移到山下,包括建设高质量的服务区,在今后这将作为三清山最根本的保护措施加以执行;此外,对人流量的控制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刘书宗认为,在客源上可以通过对旅行社进行调度,使得组团游客和散客分开上山,三清山正在规划一个大型的保护计划,通过专家进行环境评估,定期发布能承载的游客量信息。

  对于三清山在核心景区所做的“减法”,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昨天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称赞不已,他说,他还是在十多年前去过三清山,当时山上并没有宾馆,现在为了申遗而把后来建设的宾馆迁到山下,就是恢复名胜区本来的功能。他认为,现在不少世界自然遗产地存在着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的问题,自然遗产地的性质与旅游业的性质不同,保护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社会公益性与精神文化功能,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功能。“由于还有空间错位,如旅游服务基地应在区外的,它跑到区内来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比如泰山,自古以来都是‘山上游山下住’,如古代皇帝在祭祀完毕后都是返回山下住的,而我们现在却要‘山上游山上住’,‘人满为患’还不是大问题,被人踏过之后植被还可以再生,但是在山上修建筑物对植物的破坏性是致命的,占一平方米绝对破坏一平方米的地形和生态环境。”

  谢凝高认为,除了三清山,目前武夷山、九寨沟、西湖等地在景区做“减法”上都有独到之处:“九寨沟也走过一段弯路,最初在沟内修建了很多旅馆、饭店,使得水污染严重——九寨沟最美的就是水,水景被污染还有什么吸引游人的呢?当地后来终于下了决心,使‘沟内住’的旅馆外迁,实行‘沟外住,沟内游’,这与‘山上游、山下住’一个道理。”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