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已50年的首个农民村去留成难题(图)

储静伟 实习生 王淑娟 2008年07月15日09:33 东方早报
农民新村建成至今已整整50年
农民新村建成至今已整整50年

  天花板一块块剥落、钢筋根根暴露;木楼梯犹如风中摇晃的木桥……它们的前身是上海市首个农民新村。农民新村具体位置在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1958年建成。记者昨天了解到,这是闵行区文物普查办公室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登记的文物点。而如今,它的去留成了一道难题。

  残破的农民新村藏身于北松公路北侧,目前仅剩6栋。周边是开发区新建的现代化厂房,也有开发商新造的别墅,它们与如今的农民新村形成了鲜明对照。经过50年的时间,农民新村的外墙皮已脱落破损,木制的楼梯和楼道走起来摇摇晃晃。俞塘村村委委员何士忠介绍,农民新村最初一共30多幢,现在仅剩下6幢。除了居民楼,新村配套的一些建筑也还保留着,但也多破败不堪。昔日的邮政局、广播站和礼堂如今被租给企业作为厂房。

  据了解,农民新村建于1957年前后。当时,上海在闵行展开大规模的工业基地建设,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等大型工厂企业就在这个时期建成。而为了建设这个基地,政府就在马桥镇为当地农民集中建设一批楼房,成为上海第一个农民新村。

  1958年,当地农民搬进农民新村。84岁的沈顺仙老太太还记得,农民们是敲锣打鼓搬进新居的。“楼房通电,家家户户都能用上电灯,每层楼都有一个水龙头,农民家里用上电和自来水,这在全上海的农村也是头一回。”沈顺仙介绍。

  据何士忠介绍,农民新村建成后各地农民前来参观的络绎不绝。

  如今,随着闵行的不断开发和当地村民的陆续搬出,有着50年的农民新村是保留还是拆迁,却成了一个难题。

  闵行区文物普查办公室有关人士表示,残存的建筑如果作为文物保留下来,要花费大笔修缮、维护费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守钧认为,“毕竟已经有50年了,这种有纪念意义与历史价值的文物应该保留下来,并且做做修缮,好好保护。”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