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人口处于流动状态 3个中就有1个"新上海人"

王呈恺 2008年10月31日10:20 解放日报

  昨天,国家人口计生委举办的“人口流动迁移理论与政策研讨会”传出信息:上海约半数人口处于流动状态。2007年,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同时,市内人户分离对象超过200万人。两者相加后与全市常住人口数相比对可得,目前全市约有一半人口处于流动状态中,这一现状对人口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人口流动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还有多大的“人口承受力”?与会专家建言献策。

  3个常住人口中有1个“新上海人”

  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迅速扩大,从1990年的3000多万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1.3亿,2007年已超过1.5亿。2007年,上海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个是“新上海人”。外来流动人口占本市常住人口的比例,平均每年提高1.35个百分点。

  “来沪流动人口,是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市人口计生委主任谢玲丽说,从历史上看,上海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是城市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人口大流动在上海曾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始于19世纪40年代开埠后,百年间上海人口从20万激增至500多万;第二次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创新,1990年到2007年,不到20年时间,上海外来流动人口增加了550多万。

  统计显示,目前本市流动人口的70%来源于华东地区,外省来本市流动人口数量居前五位的依次为安徽、江苏、四川、浙江和江西,其中来自安徽的外来流动人口约占总量的1/3。

  城市发展,不要“庞大”要“强大”

  大城市,还有多大“人口承受力”?与会专家不约而同提出这个问题。杭州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王涤举浙江省的数据为例,按照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地可用水资源能承载的常住人口数为3900万,而浙江现有常住人口已超过5000万。“但从水资源总量来看,现有人口已明显达到了饱和状态,今后还应不应该继续吸纳流动人口?”

  华东师大人口所所长丁金宏认为,从经济学上说,人口规模大,创造效益能相对高一点,但我们考虑经济因素的同时,还必须多算一笔“账”:一个地区的生态和资源都存在刚性边界,人口集聚势必进一步加剧对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压力,一旦人类活动“超载”,后果堪忧。如今,中国东部地区已是全球四大人口密集带之一,人口密集程度居首位。

  如何解决人口集聚与资源承载之间的矛盾?专家认为,从国家层面来看,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不可或缺。不断完善人口、户籍政策的同时,大力促进整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在大城市倾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合理向其周边扩散。在地区、城市层面,不要追求“庞大”,而要追求“强大”。

  创新机制,盘活人口这局“棋”

  当前,上海人口总量处于集聚和持续增长时期,且来沪人员比重不断扩大。据预测,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这一态势。专家指出,人口集聚,有利于收获“人口红利”,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于上海来说是机遇和动力,同时也对实现科学发展提出了挑战。如何盘活人口这局“棋”?

  国家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司长张春生认为,应创新管理服务机制。例如,外来流动人口经过登记等程序,可在就业、就学、医疗、养老等各领域享有更多福利,如此“一体化”、“市民化”待遇,不仅有利于属地更好地掌握外来流动人口信息,也增强了外来人口的归属感。据了解,本市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展开。截至2007年底,已为411.5万来沪人员办理了上海居住证件,333.6万人参加了综合保险,68.8万农民工接受了职业培训,38.57万来沪农民工子女在上海接受中小学义务教育。各区县建立了20家平价医院,为广大外来孕妇提供安全、价廉、优质的分娩服务。

  也有专家提出,上海的人口发展战略,要从立足于自身,向着眼于全国大局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转变;从单纯注重人口增长调控,向统筹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转变。应充分利用好有限的人口容量增长空间,优先引入境外优秀人士,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高级专业人才,有一技之长的劳务人员等,注重吸纳年轻人口,以减缓人口老龄化程度,推动上海从人口特大型城市向人力资本强市的转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