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市民生活需要 上海发展两轮"菜篮子工程"

方清 2008年12月22日09:59 解放日报

  上海为保障市民生活需要,从根本上改善副食品生产供应状况,“七五”至“九五”(1986—2000年)期间进行了两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在郊区建立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农副产品自给率显著提高,市民吃肉难、吃蛋难、吃鱼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第一轮菜篮子工程

  菜篮子工程,主要指建设稳定可靠副食品生产基地、建立和完善副食品生产保障体系、改革副食品产销管理体制等三大部分,并逐步实现生产现代化和产销一体化,确保猪、禽、蛋、奶、鱼、菜等主要副食品稳定生产和有效供应。

  早在1985年11月,时任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到郊区调研,就如何解决好市民的菜篮子问题同县乡干部座谈。1986年开始,市政府把安排好副食品生产和供应作为实事项目来抓。1988年4月,朱镕基同志在电视讲话中宣布把菜篮子工程作为新一届政府工作的突破口来抓。同年8月,第一轮菜篮子工程正式启动。

  第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主要做法有建立副食品生产基金会,建成一批大中型副食品生产基地;改革副食品管理体制,实现产销管理一体化;完善副食品生产保障体系。通过几年努力,郊区副食品生产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一是副食品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猪、禽、蛋、奶、鱼、菜生产总值,从1985年8.7亿元增至1990年33亿元。到1992年,郊区蔬菜产量182万吨,比1985年增长19.6%;猪肉产量22.87万吨,增长35%;家禽上市量1亿羽,增长4.24倍;鲜蛋上市量14.83万吨,增长74.5%;牛奶产量27.74万吨,增长近1倍;淡水产品11.2万吨,增长1.1倍。二是副食品自给率和消费水平明显上升。生猪自给率从22.9%提高到30%以上,年人均消费水平由30公斤提高到33.5公斤;家禽自给率从41.5%上升到80%以上,年人均消费水平由4.6公斤上升到9公斤;鲜蛋自给率从74.9%上升至85%以上,年人均占有水平由14.2公斤上升到16公斤;淡水鱼和鲜牛奶基本实现自给,年人均占有量分别从0.3公斤和8.1公斤上升到13.8公斤和26.4公斤;蔬菜自给率达到90%以上。

  第二轮菜篮子工程

  1992年后,上海县、嘉定县、川沙县、宝山县原来作为菜篮子工程的主要生产基地,因建设需要受到较大影响。在新形势下,市政府1993年开始实施蔬菜、副食品基地由近郊向中远郊转移的战略。1994年2月,黄菊市长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用改革的新思路、新办法,高起点地建设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争取用3—5年时间,在上海建立高效稳固的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形成新的产销运营机制,提高菜篮子工程的现代化水平。第二轮菜篮子工程由此启动。

  第二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主要特点:1、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更趋集约化、规模化。万头猪场由第一轮菜篮子工程时的5个增加到69个,此外10万羽以上肉鸡场有54个。这些大中型副食品基地场和17.5万亩常年菜田,形成了第二轮菜篮子工程的骨干基地。

  2、提高菜篮子工程科技含量,实现产品优质高效。蔬菜种植中,一方面大力推广蔬菜良种繁育和提纯复壮,使当家品种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另一方面大力提高菜地抗灾能力,到1995年郊区已建有塑料大棚保护地栽培2.4万亩,产量比露天生产提高2倍以上。副食品生产重点放在搞好良种繁育和保障体系建设。

  3、建设城乡一体,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蔬菜、副食品流通体系。逐步完善批发市场体系,到1995年底全市已有57个蔬菜批发市场。积极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建设,涌现一大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方式向连锁经营和规格化发展,组建7家大型菜场集团。各界支持搞活流通,1994年至1995年全市新增菜篮子工程专用车300辆;1995年9月起又添置第二代菜篮子工程专用车120辆,车上安装售货架,可以直接到农贸市场经销蔬菜,缩短产销距离。

  4、外资农业成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要角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5年底,郊区已发展农业合资项目364家,总投资8.6亿美元,协议吸收外资5.93亿美元。这些合资企业引进资金、先进生产技术、动植物优良品种、先进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渠道,发展了高附加值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

  通过实施第二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在近郊地区快速城市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以及环保力度不断加大情况下,郊区农副产品供应防止了大幅度下滑,确保城市供应安全。2007年,全市蔬菜供应量413.49万吨,猪肉产量15.15万吨,家禽出栏量4459万羽,鲜蛋产量5.54万吨,牛奶产量22.09万吨,淡水产品19.31万吨,菜篮子工程为保障本市农副产品供应打下了基础。

  两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历届市委、市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也得到了市民拥护和较高评价。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