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与GDP一起长 数据显示江南人正在告别"文弱"

臧铯 周婷 2008年07月31日10:45 浙江日报

  更多的人向户外拓展运动。户外登山队、老年骑车俱乐部、露营与徒步跋涉都不再是少数人的运动。一位经常登山的网友说,登山不但考验人的体力,也考验人的毅力,这种休闲方式对人体健康不无裨益。

  这样的生活状态,身体体质不上去才奇怪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认为,遗传是体质发展变化的先天条件,对体质强弱有重大影响,但是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体质强弱的现实性,则有赖于生活方式。这些年江南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遍地的体育设施,对促进人们运动提供了可能,而鼓起的钱包,也为人们追求更好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动力。

  社会背景: GDP与体格一起长

  安平认为,不同地域的人在先天上会存在体质差异,这是长期的生活方式积淀下来的一种外在表现。打比方说,北方人经历过长期的游牧生活,好动,吃的食物中奶和肉的比重较大,身体相对强壮,而江南人一直过着耕作生活,又是鱼米之乡,吃的多为大米、蔬菜,相比北方人个头要纤细些。但是,这种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现代社会,人的体质状况,更多地与社会经济状况存在关联,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们吃得更有营养,运动更多、更科学,也更有实力进行健康投资。

  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提供了相关的数据支撑。数据显示,常规思维中的“北方人强壮南方人弱小”的格局已不明显,然而,国民体质水平确实呈现出“东高西低”状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人,身体体质更强。

  地处东部沿海的浙江,作为连续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大省,社会发展开始进入经济反哺文化的阶段,有这个意识和实力在群众健身服务上投钱。数据显示,仅2003年至2006年,浙江体彩公益金投入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总资金就达到2.2亿元,带动地方资金8亿多元。全省建有体育场馆3.6万个,拥有各类群众体育健身专用场地7000余处,全省各种各样的健身活动点达24600多个。浙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0.98平方米。2006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世界女子地掷球锦标赛。杨平原处长说,学院办世界级大赛在全国都是先例,那么先进的场地设备,在欧洲都不多见,浙江在这次比赛中还拿到了3块金牌。

  浙江人越来越热爱体育运动,而浙江经济的发展,也为浙江人的运动精神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业内专家表示,体育人口的数量、体育场地、公共场地对社会开放度,都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人的身体面貌。

  “短板”提高:农民挥汗在田外

  在一般人眼中,农民在田间地头劳作,身体往往强过城里人。其实不然,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显示,20至69岁年龄段的城镇人群体体质水平要高于乡村人群。专家表示,锻炼不同于劳动,前者是配合人的生长周期的,更全面更科学。很多省市,就是因为农村人口的体质监测得分偏低,将总分拉了下来。

  浙江农民运动的积极性如何呢?

  东阳南马镇有个农民叫顾雪海。他的家装扮得像个健身馆。废旧轮胎做的简易球架,木衣柜子并成的乒乓台,一副用千斤顶和木头做成的支架上,架着一副担子。两只箩筐里各装着满满的沙子、砖块和生铁,这些是老顾练体力用的。55岁的顾雪海,看起来个头不高,也不壮,但是能挑起比体重多7倍的重物。“主要靠有计划的长期锻炼。”他说。老顾或许是个特例,但是在老顾身后,却涌动着浙江农民强身健体的迫切愿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