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都市圈建设须加强减灾应急管理

陶维洲 许群 顾烨 2008年08月27日09:51 新华网

  25日,上海遭遇百年一遇强暴雨袭击,150多条马路成了一片泽国;15日,杭州武林门公交站在暴雨突袭后,成了水中"孤岛";月初,一场暴雨让南京的一些小区多了几个"游泳池"……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内涝却成了各大城市的"通病"。有专家指出,长三角都市圈建设必须加强减灾应急管理,"这也是不久前国务院出台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的具体要求。"

  25日清晨,很多上海市民尚在睡梦中,一场暴雨已经伴随着隆隆雷声向上海中心城区袭来。截止上午8时,雨量最大的徐汇田林地区达143毫米,其中早晨7时至8时一小时雨量就高达117毫米,超过百年一遇的暴雨标准。上海卢湾、长宁、黄埔等区的雨量均超过50毫米的暴雨标准。记者在衡山路、吴兴路等处看到,马路变成了"水道","上班族"纷纷赤足淌水,车辆在水中缓缓前行,严重影响了交通。据统计,上海全市150多条马路积水,有1.1万户居民集中进水。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南京、杭州等地。月初的一场暴雨让南京龙江小区成了一片泽国,在阳光广场的两栋大楼间,原本宽阔的马路已经变成了一条"河",与对面大楼前的"河",形成了"丁"字型,将几栋大楼紧紧围住。许多居民被堵在门口,几个孩子干脆在水里面游起了泳。据悉,龙江小区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淹,2004年时,这里被淹的面积更大。

  15日的暴雨让杭州最繁华的武林路也开始积水,一些低洼地方的积水深度近20厘米,特别是武林门公交车站台,积水已经没过了站台地面,从远处看,就像一座孤岛。而就在6月份,连日的暴雨不仅造成了杭城多处积水,还给该市造成了达5.05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专家指出,长三角城市内涝频频,主要原因还是城市给排水建设滞后。以上海为例,上海目前采用的排水标准是:一般地区为1年一遇(抵御每小时36毫米的降雨能力),重要地区为3至5年一遇(抵御每小时50至56毫米降雨能力)。而此次暴雨强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上海的设防标准。

  "和长三角地区城市的高速发展相比,在防灾、减灾方面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郁鸿胜透露,在国务院刚刚出台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在城镇建设中加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这就意味着长三角都市圈在以后的建设中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所加强。"

  此外,国内著名河口海岸地质减灾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祖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提醒,长三角城市建设不宜过分追求高、大。他表示,内涝是全球濒海临江大城市的通病,长三角城市大多是建立在长江河口泥沙的冲击平原上,其土质松软、含水量高,如果城市建设一味求高、求大,会加剧地表沉降,从而威胁到地下排水管网安全。罗祖德建议,城市建设一定要与城市防水患做通盘考量,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这样才能避免排水系统"边建边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