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催生现代“分居”群体

2008年08月29日10:08 浙江日报

  重大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外在体现,往往落实于最琐碎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目前国内最引人注目的空间结构调整——学术界和地方层面已经探索10多年的“长三角一体化”,如果从个人角度出发观察,你会发现,在社会的基础细胞——家庭之中,“一体化”其实已经有所体现。

  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工作生活双城化、房子两地买、婚姻周末化,社交网络多城交叉。你很难用传统的方法去定义他们的地域归属。他们在长三角地区进行着半径或大或小的钟摆运动,有人干脆称他们为“长三角”人。

  自得的钟摆一族

  代表人物:陈雨,在北京读书,在杭州的媒体就业,丈夫是职业投资人,隶属香港某公司,长期定居在上海。

  成为“钟摆一族”,缘于陈雨的丈夫定居在上海。对于陈雨来说,动字头火车D678就像

  是载她回家的周末班车一样亲切。近半年来,陈雨在上海与杭州之间每周一次做着固定的钟摆往返。这其中的细节,她闭着眼睛就能说出来:每周五早上将换洗衣服塞进一个大包去上班,下班了直接打车去杭州火车站,1小时17分钟后到达上海站,再换乘地铁,大约40分钟后就到了自己上海的家。这时候婆婆已经把饭桌都摆好了,洗洗手刚好吃晚饭;周一的上午得起早,赶上7点半的动字头火车,基本不会耽误上班。

  “那趟列车上的乘客,很多都穿着职业装,神态举止看上去不像是坐火车的旅人,倒更像是赶公交车的上班族。”陈雨估计有不少人和她自己一样,平时在杭州上班,周末要回上海,因为每周五傍晚的这趟火车车票特别抢手,往往需要提前预定,而周一早上的也是同样情形。

  在一般人想象中,夫妇两个分居两地生活,重心会放在其中一地,而另一个人在另一地的生活必定是临时性的、凑合的。但是与一般人想象的不同,陈雨在上海、杭州两地的生活都经营得很好。她在两地都有房子,每一地的房子都精心布置,充满了家的气氛。陈雨欣赏杭州灵秀的城市气质,希望一直在杭州生活,而对于陈雨的丈夫来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需要,上海都更加适合自己。所以陈雨夫妇两个都安享目前的状态,并不觉得这种格局有什么不方便之处。陈雨没想到的是,连自己的父母都能坦然接受自己目前的生活模式,并未觉得不妥当。“父母辈的观点相对传统些,如果他们都能接受,说明人内心的地域界限真正被打开了。”陈雨说。 

   我算哪里人

  代表人物:朱小小,网络编辑,与父母生活在上海,丈夫是杭州某著名学府大学教授。

  电话打到朱小小上海家中,接电话的是朱小小的父亲。“小小,侬电话。”朱小小还是一副待字闺中的模样,而事实上,她已经为人妻子,只是她自己的小家庭安在了杭州。概括地说,她是个上海白领,同时又是个杭州媳妇。

  朱小小是上海人,在杭州念的大学,她英文很好,上海有很多海外派驻机构,以朱小小的特长很容易找到好的就业机会。眼下,她是美国某著名商学院的网站编辑。“这份工作自由度很高,我可以在家办公,一周住上海,一周住杭州。”朱小小说。

  社会交流是社会生活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从这点来说,朱小小的社会生活体现着浓厚的双城特色。她在上海和杭州两地都有自己的社交圈。上海的朋友圈主要是工作中认识的朋友,朱小小说,这些人中大多数国际化程度都很高,大家言谈中常常提及的是去哪个国家旅行,或者在海外做些什么事,有时候大家在上海见不着面,在国外哪个地方反而碰上了。而杭州的朋友主要是大学的同学,大家喜欢交流生活中的琐事,或者结伴在浙江省内玩。今年几个大学同学去慈溪采杨梅,就是朱小小这个“上海人”发起组织的。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