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白渡桥整修“重头戏” 铆接工艺近失传(图)

钟晖 2008年09月09日10:47 新闻晨报
外白渡桥上大量使用的铆接技术,给整修工作带来了难题。
外白渡桥上大量使用的铆接技术,给整修工作带来了难题。

  外白渡桥诞生百年来第一次离开苏州河“老家”接受修养,已整整155天。昨天,记者来到位于浦东民生路码头的外白渡桥的“疗养地”,看望这座令人牵挂的神奇老桥。

  在现代桥梁设计中,外白渡桥建造过程中所采用的铆接技术已经很少被使用了,沪上铆接工艺已近乎失传。为此,有关方面已经与山海关桥梁厂接洽,通过“外请”的方式,从外地聘请几十位铆接工艺师,直接上岗操作。

  [桥和码头]

  一对百年“老人”组成的风景

  浦东民生路3号,紧贴着黄浦江边,坐落着一处百年老码头,它就是外白渡桥目前的新家。从铁门进入到外白渡桥的“栖息”处,有近1公里的车程。由于码头设备已经搬迁,员工已不见踪影,整个码头区域十分静谧,只有间或传来的黄浦江上的汽笛声显得分外清脆。

  记者发现,码头内还有市区难得一见的数幢老式办公楼和两幢精巧的老式别墅。“这些建筑也是‘老古董’喽,是上海现存的最老的码头建筑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百年外白渡桥来到百年老码头‘疗养’,组合成一道难得的风景!”外滩交通综合建设项目管理部的陈俊敏如是说。

  码头深处,一块硕大的空旷场地上,外白渡桥正静静躺着。桥体被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包裹,还披上了绿色防尘罩,但从较远处眺望,人们熟悉的两跨老桥的独特风采依然能够一眼认出。

  在桥身近处观察,记者发现其底部还有支撑物,最下方的是混凝土基础,上面安置了28只黄色小铁敦,将桥身撑起到1.5米的高度,便于工作人员在桥底下走动施工。

  抬头看,脚手架上有数位工人,正在利用气割方式,将桥上的已经锈蚀的铆钉敲除,同时拆掉桥身两侧锈蚀的节点板(构件之间的连接物)。场地上,置放着从桥上拆下来的人行道托架,架上圆形孔内的锈蚀铆钉已被除去。[濒危绝技]

  铆接施工时需“不冷不热”

  铆接施工本月中下旬就将开始,这是外白渡桥整修必须上演的一场“重头戏”。施工者要将桥身的部分构件通过铆接方式来固定。外白渡桥保护工程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陆建民表示,大修施工将恪守“修旧如旧”原则,外白渡桥上那经典的钢桁架、铆钉、扶手、花纹等都将100%保留,而铆钉这一百年老桥的标志性部件更是被列为重点“复旧”对象。不过,铆接这一操作方式,实施起来具有一定难度,至少有2万多枚铆钉需要调换。新铆钉要到国内专业厂去“量身定做”,施工时,还要将铆钉加热炉运到现场,将铆钉烧红到具有一定的软度后放入铆孔内,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将其“胀满”在圆形孔内。

  “操作的关键在于,铆钉加热就像厨师‘烹饪’,要掌握恰当的火候,烧得太软或太硬都不行。”陆建民告诉记者,铆接施工时,气候温度很有讲究,最好“不冷不热”,比较忌讳气温偏低。最好是利用秋天合适的气温,争取本月内开始施工。

  此外,在现代桥梁设计中,这种铆接技术已经很少被使用,船厂内掌握铆接工艺的老师傅有的已去世,有的年事已高,有经验的铆接工很难寻觅,沪上铆接工艺已近乎失传。为此,有关方面已经与山海关桥梁厂接洽,通过外请的方式,从外地聘请几十位铆接工艺师,直接上岗操作。[最大难点]

  防止桥梁变形

  外白渡桥整修的最大难点在哪里?陆建民脱口而出:防止变形最难。桥梁复位时,必须严丝合缝,分毫不差。为此,整修前要对桥梁进行立面对角线的精度测量,整修时严格控制好原有尺寸,确保精确复位,万无一失。

  外白渡桥“诊断”报告表明,桥梁的锈蚀较为严重,其局部构件尤其是桁架下部的构件锈蚀比较严重。施工人员将对桥身两侧锈蚀比较严重的80块节点板、桥面下的48个人行道托架以及1000多平方米的桥面按“原貌”给予更新更换。

  陆建民透露,桥身上方桁架最初为圆形的上平联三角托架,过去大修时被改成了直线型,此次将“复旧”为圆形旧貌;对于最直观的外白渡桥涂装颜色,将采用与移桥前桁架颜色一致的防水面漆。此外,桥梁所有下弦节点板都要更新,要原样仿制,但材质改为高强度低合金结构钢,提升强度等级。[疗养进展]

  今年年底将完成整修

  建设者表示,明年3月前后保证老桥回家并开放交通。据透露,外白渡桥整修完成的时间是今年年底。在返回原址前,桥墩先要整修完毕,同时江底的外滩地下通道也要进行穿越。

  目前,桥墩施工正加紧进行。专家介绍说,老桥墩的木头桩基会变成钢筋混凝土。在苏州河最低水位以上的那部分桥墩,将会保持原貌。目前的最新进展是:3座桥墩的总共36根桥桩,已经打好了北桥墩的12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